创新了望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创新了望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以 “健康家园”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为例
浏览次数:1328227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7:10:26
  
共青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12年3月5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同行”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在“3.5学雷锋”当天正式启动,这项计划的启动标志着该校“健康家园”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正式施行。6月26日,该校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宁波市鄞州区健康服务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这是该校基于政府政策导向和地方需求导向这样一个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通过市场化运作,依托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地方公共服务的一次实践,是对高校的社会实践方式进行的一次探索,也是对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背景介绍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社会管理问题提出8点意见。其中,第一条就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走进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要全面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并将该活动载体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高校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开展以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做法
   正是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在教育部等多部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高度重视下,在我国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具体要求下,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该校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仁爱、健康”的校园文化主基调为指导,以特色专业服务地方为实践的主要内容,以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该校护理、助产、康复、营养、美容、卫信等专业为主体,与各专业教研室、专业带头人合作,推出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方案。将专业资源进行打包,优势互补,打造“健康家园”专业实践项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整合资源,对接地方需求,社会实践内容有新意
   该校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导向为依据,以社会需求结合专业设计实践内容。根据鄞州区残联的需求,以康复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推出“失能老人”关爱计划;根据江北区民政局、老龄委、团区委的需求,以护理、康复、营养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启动“孝心助老”项目,打造覆盖全区八个街道的“慈孝超市”;根据鄞州区民政局的需求,以康复、护理、卫信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推出“长青藤”老年健康计划,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金色水岸、陈婆渡等社区建设“老年健康服务站”;根据南部商务区管委会需求,以“轻舞飞扬”健美操社的学生为实践主体,推出“午间一小时”青年白领养生计划,每周两次深入商务区楼宇教授健康操;根据鄞州区中河街道需求,以助产、营养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推出“妈咪宝贝”母婴保健计划,为470多名适龄妈妈提供护理及营养方面的培训;根据鄞州区首南街道需求,以护理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在社区建设“三叶草”志愿服务实训中心,先后培训112名社区志愿者;根据宁波市福利院需求,以美容、康复专业学生为实践主体,推动“手拉手”爱心助残活动,培训智障人员18名等等。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成,使得该校参与地方社会管理有了一条有效路径。由于该校的积极参与,改变了当地政府在地区健康服务领域管理上的原有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在该领域更有作为,受到了受益群众的广泛赞誉,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行为。
   2、争取项目,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实践资金有来源
   该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注重将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地方政府的项目需求相结合,通过参与地方政府的项目,根据要求设计内容,获得政府购买。通过有效设计,既使得学校专业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同时也获得了政府资金的注入,保证了社会实践更加有序的开展。2011年10月,根据宁波市对“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的具体要求,以护理、康复、营养、卫信、美容专业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对象,设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项目,参与鄞州区首届公益创投比赛,被确定为2011年鄞州区重点支持公益项目,获得一次性4万元项目资金。实践团队用公益基金在社区建设健康服务站点,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空巢老人”家中。2012年6月,依据当前对外来务工子女群体的关注,以营养专业的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对象,设计“阳光早餐计划”,参与江北区“HOLD住梦想”公益创投项目,获得两万元公益基金,由营养专业的学生设计营养食谱,并选择食品供货商,为贫困的外来务工小市民提供每周一次的营养早餐等。高校实践团体设计民生项目内容,地方政府购买项目,注入资金,将部分政府管理职能转而由专业的高校团队予以实现,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赢,这是该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又一种尝试。
   3、感受社会,体验反哺教学,社会实践目的有保障
   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培育怎样的学生,让学生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懂得什么,成为了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通过专项社会实践的开展,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认识需求、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更加明显。开展“长青藤”老年健康计划后,参与该项计划的康复、护理、卫信专业学生通过长期为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逐渐了解了老年健康服务的关键点,包括服务技能、沟通技巧,更增加了他们对于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了解,掌握了社区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这使得他们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返回课堂后,对于针对性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变得极为主动,甚至主动要求专业老师加课,帮助他们迅速掌握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的不足点。参与“妈咪宝贝”母婴计划的助产专业的实践团队成员,进入社区为准妈妈们教授技能,传授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之间“暗暗较劲”,都希望自己成为团队中被认可度最高的一位,不少感到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技能操作不够娴熟的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悄悄的泡在实训中心,反复练习,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实践活动反哺了教学。参与“生命关怀”志愿服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肿瘤病人的志愿服务,接触了临终病人,使得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对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个人的人文素养有了极大的提升。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感受社会,提升自我,实践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亮点成效
   该实践项目的亮点在于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理念上,该校完全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各专业“组合式”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实践主体结构多样化,实践内容丰富化。在方式上,以地方政府提供的“订单式”的需求为导向,在提升学生执业能力的前提下,引入政府资金,设计针对性的实践项目。
   此外,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该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践主体的专业化。
   学生是以自身所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实践团队主体的业务水平整体较高,容易获得服务群体的认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服务群体给予实践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了实践团队成员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的动力。同时,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使得实践过程中的许多专业性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更使得专业老师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贴近社会需求。在以上三点的共同作用下,实践主体通过不断实践,自我完善。
   2、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践区域的固定化。
   由于实践以项目化推进,需求单位往往由地方政府指定或对接,因此,社会实践的区域相对固定,这就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社会资源,有相对固定的联络员,相对集中的实践群体。实践区域相对固定,也使得学校与地方的沟通更加的频繁,实践内容的设计更加针对性,实践方式更加的灵活多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校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提升。
   3、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践项目的社会化。
   高校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服务专业建设,提升学生个人执业素养为主要目的。而在社会实践参与地方服务的过程中,社会需求给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反馈,促使了实践内容的进一步的调整为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内容,以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的,该校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方案更贴近实际,更符合教学、学生、社会的三者共同需要。
   四、思考启示
   首先,通过学校整合资源,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个人素养提升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使得原有的单纯的实践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通过宣传,加深学生对项目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明确了社会实践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开阔视野、提高技能,从而主动要求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被动大于主动的问题。
   其次,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使得许多教师看到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教学反哺的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中来,承担起专业指导和部分带队工作。教师的主动参与,使得社会实践的质量大为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显着提高,间接的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社会实践活动中。
   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建设以及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学校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逐渐到位,社会实践活动不在市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形成了以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地方合作与发展处、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多部门共同完成的育人工程。
   该校与地方政府的主动对接,促成了多个校地共建项目的诞生,加深了地方与该校之间的相互了解,使该校学生到地方从健康服务类工作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对于该校到地方从事健康服务产业相关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江北区、鄞州区民政等相关部门,先后以公益创投、项目合作等形式,为“鄞州区健康服务指导中心”提供项目资金8万余元,很好的缓解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该校紧紧抓住专业特色,以“实践育人”为主要目的,以地方需求设计实践内容,以政府政策导向规划实践主体,参与地方的社会管理,是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十分有效且实际的社会实践之路。
          


(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青年工作创新奖)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Copyright © 2015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